English

论文明

赵诗清曾瑞芝
2000-12-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随着人类的发展,反映人类进步状态的文明也一同发展,并显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但不论在哪一区域和哪一阶段,构成文明有机系统的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全面考察文明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不无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明的真谛

中国古代尚书《舜典》的疏解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此说最能揭示文明的真谛。中国古代先民创造文明一词本是借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人类社会的理想与追求。文者纹也,就是纹理印痕;明者日月也,就是辉耀光明。在人类未出现之前,自然界本来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经天纬地之文,天上红日皓月就是照临四方之明。当然,这是自然界的文明,而不是人类的文明。自然文明是自然界的造化形成的。人类文明则是人类活动造化形成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固然不是指的自然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一词显然是受到自然文明的启发借鉴而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使文明概念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

第一,具有创造性含义。因为文象征着人类活动在宇宙中打下的印记,刻下的划痕,它们仿佛高山大川一样,经天纬地,是人类自己的创造杰作,这种创造,即使微不足道,也是弥足珍贵的,令人感觉文彩辉耀,从内心深处引为自豪。

第二,具有变化性含义。这种人类活动的印记不仅改变了宇宙的面貌,而且改变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生活的环境。这种变化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使人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第三,具有进步性含义。因为明能够像日月一样,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幸福,带来利益和安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这种进步给人一种快乐感,觉得很有价值。

文和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变化性、创造性和进步性这三者也是不能分割的。如果人类打下的印记虽然带来了变化,但只是重复先前的变化而没有任何创造性,那就不能称为文明;如果人类打下的印记虽然带来了变化,也有创新,但是这种变化创造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也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完善,反而带来灾难与痛苦、破坏,那么这种印记同样也不能称之为文明。

文明的构成

在人类和人类文明史上,不论什么时间也不论什么地域,构成文明的要素都必须包括物质文明、人本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五个方面。

其一是物质文明。马克思说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吃喝穿住,为此就必须生产生活资料,为了生产生活资料又必须生产生产资料即生产工具、选择或制造合适的劳动对象。这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就是人类从事物质文明所创造的物质产品,这就是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反映人类物质生产进步状态的物质成果。

其二是人本文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人类自身生产的产品就是人本身。人本身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如同人生一样长久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且包括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不断补充的终身教育。通过这样培养教育生产出来的符合社会不同生产部门需要的人才,就是文明的人。这种文明的人本质上也是一个人类文明成果,即以人本身作为载体的文明成果。我们把它称之为人本文明。

其三是制度文明。恩格斯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第4卷第2页》简言之,人类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物质文明和人本文明的同时,也不断生产出适合物质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这就是制度文明。所谓各种制度主要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家庭婚姻制度等。当国家产生以后,这些制度就组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称为社会制度。所以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学术界所说的政治文明等都可以归属于制度文明范畴。

其四是精神文明。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指出,蒲鲁东先生了解,人们生产呢子、麻布、丝绸;可是他不了解,人们还适应自己的生产力而生产出在其中生产呢子和麻布的社会关系;更不了解,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7页)。人类所生产的各种观念、范畴等精神产品,就是精神文明。

其五是环境文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再次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指出环境可以改变人,人也可能改变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这种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有利于人类进步的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文明。

总之,文明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从广义的人类生产活动来说,有五种生产形态,即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制度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人类环境生产。这五种生产形式所产生的成果便分别表现为物质文明、人本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正是这五种文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总和,构成了一幅五彩斑烂的文明图景,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系统。

文明的理想

回溯往古,史前时期人类所经历的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时代,历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时代。有的学者认为原始的人类处于蒙昧和野蛮的状态,不承认那时有人类文明的存在。但是现代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大量发掘所得的资料早已推翻了这种看法。因为,即使在原始蒙昧野蛮的状态下,人类的劳动仍然在大自然中刻上了自己的印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引起了自然界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人类自身的进步,创造了不同于自然文明的人类文明。只是这些文明成果的载体不是文字和纸张,而是人类赖以生息的地球,是利用了自然的山川、大地。至今不仅仍有许多这类文明成果存留于大地之上,而且还有更多的文明成果随着地质的变化已经深埋于地下。有的原始文明发现甚至连今人也自愧弗如。这些都有力地证明史前文明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包含了全部的文明素质,也体现了文明的基本特征。如果没有这些史前文明的积累和探索,就不可能使人类进入有史文明时代。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有史文明的标志。文字发明的伟大意义在于,它完成了人类文明从以天然物质为载体到以人工符号为载体的飞跃,突破了人类经验总结、保存、传播的时域、地域局限,克服了人生寿命的有限性与宇宙探索无限性的矛盾,使人类创造的文明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优化组合,异地共享,也使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实现了从第一信号系统到第二信号系统的巨大跨越,从而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变革。有史文明虽然只有几千年时间,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却超过了几十万年的史前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超过了几千年有史文明的总和。而20世纪后半叶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再次超过了有史以来所有文明的总和。但是,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和又一个千年之际,反思有史文明的发展历程,既感到骄傲却又不无遗憾。遗憾之一,自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压迫和剥削基础之上的;遗憾之二,由于人类分裂为对立的阶级而使得文明的五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遭到割裂,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环境文明、人本文明彼此缺乏协调发展的机制;遗憾之三,由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和关系所费的精力大大超过了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关系所费的精力,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人类生态环境开始恶化,人类文明的延续受到威胁。

二战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世界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发展的转变,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并正在着手消除这些遗憾,展现了人类文明的理想前景。人类文明的理想,就是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克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物质文明与环境文明建设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人的矛盾中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在处理各种文明要素的关系中克服孤立片面割裂的倾向,求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环境文明和人本文明的协调和平衡。

总结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史前文明的时代是人类艰苦摸索、自发创造文明的时代;迄今为止的有史文明的时代是人类不断探索文明发展规律,自觉创造文明的时代;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通过五种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握文明发展规律,进入一个自由创造文明的时代,那就是人类文明的理想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已经并且必将继续证明,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人类文明的理想而奋斗。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